茅山风景名胜区
第八洞天 第一福地
茅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镇江句容市境内,古称金陵地肺名山,华阳境天,是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,十大洞天中第八洞天。
茅山形胜独特,风景秀丽,2014 年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主峰大茅峰372.5米,与二茅峰、三茅峰依次相连,逶迤起伏。相传距今约5000年前,展上公善养生术,修炼于句曲山伏 龙地(今茅山镇玉晨村),植白李弥满,食之登仙,当地称其地为“白李溪”,在玉晨观的石牌坊上刻“高辛道场”。
周时燕国人郭四朝,也曾修炼于玉晨观,成道后被敕封为“太微葆光真人”。先秦时,李明真人栖息于郁冈山古炼丹院(今乾元观)合神丹而升仙。秦始皇三十七年(公元前210年)十月,秦始皇东巡会稽,刻石颂德而还,遂登句曲山北陲,埋白璧一双,会飨群臣,感叹地说:“巡狩之乐,莫过山海,自今以往,良为常也。”于是句曲山北陲为良常之山。《洞天福地》 列茅山为第八洞天,第一福地。
茅山的宫观道院及名胜古迹
茅山宫观道院最早建设的是 “崇禧万寿宫”,该宫有十二房道院,即:“复古、威仪、四圣、葆真、三茅、天师、南极、玄坛、东华、三清、七真、三官”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。“东西楚王涧”和“华姥山”、“华姥洞”。楚五涧是昔日楚威王游览休息于此而得名;华姥山是昔日俗传女仙孙寒华修道于此山,有洞名华姥洞。其山夜多景光,居人望见谓之“丹芝灵气”。宫内有元代赵子昂叙述茅山之碑碣二块。
元符万宁宫,该宫的道院有十三房,即:“东秀、西斋、观云、启明、野隐、勉斋、栖碧、东斋、乐泉、览秀、云林、真隐、监斋”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:山门前为“睹星门”,是观察星斗和气象的场所;两边墙壁上石刻“第一福地,第八洞天”八个大字;山上有“三天门、九层台”,山下左边有“蓬壶、王柱、华阳”三个既长又宽而美观的天然洞;山洞之东的石壁间有“常遇春影壁”,传说是“常遇春偶逢追兵逼近而隐蔽于此的遗迹”。
九霄万福宫,原名 “圣祐观”,俗称“大茅峰”,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改为“九霄宫”。该宫有:“毓祥、绕秀、怡云、仪鹄、种壁、礼真”道院六房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:“豢龙池”,池在宫内之西侧,其池虽居于山顶,来水之源缺乏,但逢大早数月也不枯竭;池中有小黑龙浮于水面而游动,使人喜乐忘归。“菖蒲潭”在大茅峰后,与华阳洞前之涧水相通,合流于崇禧宫前的“楚王涧”,该潭的菖蒲为一寸十二节,能治疗疾病;其潭的别名曰“石墨池”,相传是汉代费长房学道于此,常在此潭洗涤书符之笔砚,故涧水为墨色,池水制药有特效。该潭之西为“喜客泉”(又曰:“抚掌泉”,此泉闻击掌之声,立时泉涌如沸,其方池的泉水常湛,又名“冬温泉”,俗呼为“客来烧茶”。大茅峰南垂有“金牛洞”,洞在山凹之中,传说此洞出现过“金牛”,其牛经丁角、奔牛而入海。九霄宫之东有一峰耸起名曰:“抱朴峰”,晋元帝时,葛洪(号抱朴,又名稚川)来此山修真,著道书甚多。《茅山志》载此处有葛洪的炼丹井。
德祐观,原曰 “中茅山”,俗称“二茅峰”,建于元代延祜之际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:“陶公(弘景)醉石”在其岭上;岭南之危石名曰“钓鱼台”;积金峰上有“动石”,其石一指可撼,而万夫不能移;其西名曰白云峰,峰上有“棋盘石”;峰下有“云根石”和“花石洞”。
仁祐观原呼 “小茅山”,俗称“三茅峰”,亦建于元朝延祐时期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。“雷轰池”在观侧;其观西有“朱硃泉’因泉水赤色似硃而得此名。
玉晨观,原是唐太宗为桐柏先生王轨 (字洪范)建立的“华阳观”,唐玄宗因茅山道士李玄静而更名“紫阳观”,直至宋代大中祥符时才敕改“玉晨观”。该现有“崇真、灵宝、天枢、紫阳、瑞像、雷平、三茅、太玄”八房道院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:许长史的修道住宅、炼丹井,其井二口共一水源,冬季气分寒燠,故曰“阴阳井”。观左有明代嘉靖十三年建造的“无梁殿”。该观东南是“雷平山”,山前有“雷平池”,相传早在周朝时,有雷氏养龙于此池,故雷平二字也是由雷氏来而得其名的。雷平之东北称“良常山”,该山是秦始皇召李明真人埋玉壁之处。该山东侧之下有:老虎洞、三官洞、老君洞、柏枝洞。山之西侧有:“降真桥”后改名“王晨桥”。桥北有:“苍龙溪”,俗呼“冷水涧”,其涧水漱石出,坚润如玉,故称“茅山石”。
乾元观,原称集虎庵,于宋代大中祥符时期改名乾元观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: “洗心池”于观左,其池形如石龙,穴中之水大早太涸,相传是昔日钱妙真(女)独居“燕口洞”修道时,有人诽谤她不贞节,她竟剖腹洗心于此穴(即:窟窿),以表示自己毫无邪念。池侧有“活死人墓”,相传明代有一道人名叫江文谷,当他趺坐于墓中时,令其徒无烦进食,相呼不应,以后启石视之,则已坐而死去,遂将尸体埋葬此处,故谓:“活死人墓”。观后名曰“郁冈峰”,峰上有石门,相传是茅君修持服食之境,故茅山的“石门苍术”是我国著名的药材。观内有“雷合碑”,传说此碑已碎,由雷电而合之。
白云观,原称 “白云崇福观”,建于宋代绍兴之际。此处的名胜古迹有“卧龙树”连蜷观侧,观南有“狮子山”,山之西南有“蟒蛇洞”,相传此洞出现过巨蟒,后被明代刘伯温所治。洞之西北平原曰“西园”,此处有“海眼泉”。又西名曰:“下泊宫”,此处有“茅盈茇(草根、住宿之意)树丹井”。据《茅山志》所载:“汉代陕西咸阳之茅盈来江东句曲山时,在下泊以候二弟,故此处是茅君之故宅。其“丹井”之处原长着“棠梨古树”,为天风所拨而成泉穴,以后遂称:“茅君丹井”。
茅山的宫观庵院在唐、宋、元代之时,实是遍于峰麓,按元代《茅山志》所载,茅山四周的宫观庵院,计有二百五十七房。以上所述,只仅仅是“三宫、五观”的情况,其名胜古迹枚不胜举。